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外汇课程

admin 阅读:207 2023-06-27 09:32:19 评论:0

  ㈠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13年世界第一,我国近年外汇储备比重结构有哪些变化

  我国的外汇储备比重结构是属于国家的金融机密,是不会对外公布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元几乎占到了六至七成左右,而且这个是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推算而成的。

  而在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比例过大其实是非常有风险的。比如汇率风险。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总额一超过3万亿美元,美元所占比重当首屈一指,美元的汇率风险也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首要风险。近年来美元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遭受严重损失。还有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中国每年对美国证券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㈡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到底有什么用

  随着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连续13年第一,就有人想知道这个外汇储备有什么用,简单来说的就是能够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就是提高我们国家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以我国为例,我国采用的是强制结汇制度,就是说企业进出口的外汇都要受到外管局的管理约束。在国际市场中,美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黄金是各国都认可的通货,所以一国必须保证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保证对国外的支付。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连续13年第一后,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十分的骄傲,因为这很明显地说明了我们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㈢ 2001-2010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你是市营09B班的吗 老师说要自己写

  ㈣ 1995-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额

  1995年中国外汇储备为.97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317元;

  1996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050.29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98元;

  1997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398.90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449.59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1999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46.75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2000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655.74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2001年中国外汇储备为2,121.65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为2,864.07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2003年中国外汇储备为4,032.51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80元;

  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为6,099.32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2770元;

  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为8,188.72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

  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0,663.00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7.8087元;

  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282.49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7.3046元。

  2008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18,088亿美元,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6.8591元。

  ㈤ 2008—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额

  2008年末复 19460

  2009年末 23992

  2010年末 28473

  2011年末 31811

  单位:亿制美元

  源自国家统计局20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㈥ 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82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多少

  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

  外汇储备

  余额为3.9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占全世界

  外储

  总量的1/3。

  ㈦ 高分!!我国历年外汇储备额及其动态分析

  中国外汇储备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经济意义

  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国际储备代表一国的国际清偿力,其数量多少反映了该国清算国际收支及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而外汇储备在所有类型的国际储备中规模最大,使用频率最高,发挥的作用也最大。因此外汇储备就具有了不寻常的经济意义。对一国来讲,外汇储备的经济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第一、外汇储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3.是一国国际借贷和支撑本币币值稳定的信用保证。因此,合适的外汇储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保持正常的外贸、稳定本国货币币值、抵御外汇风险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保证。

  第二、外汇储备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外汇占款,占用货币当局的基础货币投放量,会通过乘数放大到经济运行中,这样外汇储备的规模就会影响到一国的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到其他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利率等。

  第三,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化往往代表外汇市场上本币与外汇的供求情况,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或减少,意味着本币的升值或贬值压力,进而可能对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第四、外汇储备以外币资产存在,这意味着将本国资本输出到外国进行投资,在获取一定收益的同时也会承担机会成本,即动用储备进口物资所带来的本国经济增长及投资收益率。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2004年年末已经达到6099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汇储备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运行,我国外汇储备无疑应成为值得大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将从数量和币种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分析。

  二、从数量变化看中国外汇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顺差,与此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1985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26.44亿美元,1990年超过100亿美元,到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 2003年已达到4032.51亿美元,到2004年年末更是高达6099亿美元。表1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统计,体现了近 2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情况。

  (一)、中国外汇储备数量变化原因分析

  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和外资引进净额。在会计上,经常项目余额,资本项目中非储备部分的余额和净误差与遗漏三者之和,需要用官方交易进行弥补和平衡,而交易的结果体现为官方储备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其中变化最大的便是外汇储备。外汇管理制度的变化也往往是导致外汇储备变化的重要原因。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储备变化可分两个阶段,这正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变化相符。

  1、1985年到1993年

  这一时期中,我国外汇储备波动幅度较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当时为了调动创汇单位积极性,增加企业活力,国务院确定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同时,对有收汇的部门、地方、企业,按照收汇金额及规定的留成比例,分配给相应的外汇使用指标,由其自行安排使用。分配下去的外汇国家无法自由支配,不占用基础货币,也不体现为外汇储备,因此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化也就相对稳定,增长比较缓慢。同时,当时我国国际贸易逆差积累较多,国际资本流入规模也相对较小,客观上也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缓慢增长。

  此期间内外汇储备总体处于缓慢增长,但1992与1993两年都比1991年稍少些,这是因为1991年以前,我国国家外汇库存与中国银行外汇年终余额都记人外汇储备.而1992年开始,由于中国银行的商业银行化,不再负责管理国家外汇储备,其外汇年终余额也不再记人国家外汇储备中,因此为体现为外汇储备的减少。

  2、1994年及以后至今

  此期间内,我国外汇储备呈高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约为450亿美元,而且增幅呈增长态势,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99亿美元。笔者以为这同样有两大原因。

  一是制度原因。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机构以外的外汇买卖,1996年7月起对外商投资企业也开始实行结售汇制度。于是所有进出口和外资引进净额都需要国家以人民币收购,变成外汇储备,这构成了我国外汇储备呈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

  二是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这是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物质原因。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自1994年以来,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基本全部形成顺差,只有1998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63.21亿美元,而同期经常账户顺差则达到了293.24亿美元,因此,自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虽然每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各自变动幅度较大甚至出现逆差,但总体一直保持“双顺差”的态势,尤其两者合计更是呈高额顺差,2003年为986.01亿美元,而2004年仅上半年即达到742.68亿美元。排除误差与遗漏因素,这与每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幅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正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物质基础,而这其中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一直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促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首先经常账户顺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高额顺差。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转移支付。其中我国服务与收益项下常年为逆差,而转移支付虽然保持顺差,但涉及金额太小,不构成大的影响,只有货物项下即通常所说的进出口贸易则在1994年以后持续保持高额顺差。因此,进出口贸易的持续高额顺差使经常账户体现为顺差,同时造就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而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1994年汇率并轨导致的人民币贬值则事实上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际贸易持续保持顺差。

  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则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项目中,这主要得益于外资引进的迅速增加。一直以来,我国都保持着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1994年至 1995年的高利率及1996年开始实行的优惠外资政策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率长期为全球之冠,这才是对外资最实际最有力的吸引。

  (二)、探求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尝试

  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外汇储备不足,形成外汇短缺,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引起国际支付危机和本币信用危机,进而将导致债务危机及货币危机的爆发;而如果外汇储备过多,虽然可以提高国际清偿力,增强干涉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能力,提升在国际借贷和支撑本币币值稳定方面的信用保证,但同时也会推动国内通货膨胀,积累本币升值压力,增加持有外汇资产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目前我国持续迅速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找到一个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即是外汇储备的规模既能满足国家外汇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而又不对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造成大的影响。

  面对目前我国持续迅速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有许多学者依据传统理论计算得出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过量。黄有光(2004)通过计算外汇储备与GDP占比这一指标得出,中国超过30%,日本为12%,认为中国现在完全不是外汇不足,而是持有太多低息美元债券.并蒙受美元贬值的损失。余林、梁志坚(2004)综合考虑年进口额、外债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等因素,计算得出2003年时我国外汇储备已经明显过多。高丰、于永达(2003)利用阿格沃尔模型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要大于根据模型计算出来的适度规模,而且差值不断增大。

  不过鉴于这些传统方法,总是偏重于考虑经济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影响,具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因此由其得出的结论并不全面。我国外汇储备究竟是否过多,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由于现阶段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影响和决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因素日趋复杂,很难简单地通过某一模型,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下面结合各种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分析。

  第一、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因此国家外汇储备代表着全社会的国际购买力,并不仅仅是官方储备的含义。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合理的。

  第二、进出口贸易。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很容易受到国际物价水平及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外汇收入可能会有较大波动。而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在技术、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都需要很大的进口规模。因此,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是很必要的。表2中的数据很能说明这一点,1994--1996年经常账户顺差都低于100亿美元,而继.1997--2003年的较高顺差后,2004年上半年顺差却只有74.65亿美元。

  第三、外资流人并不稳定。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资的大量流入,但外资流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表2显示,在我国实行极优惠的外资政策的同时,外资流人也会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而有很大的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1998年出现逆差63.21亿美元,其后的1999年和2000年顺差水平也很低。当今世界,风云变动,国际货币体系更是蕴涵着很大的内在不稳定性,国际环境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有利于防范这方面的风险。

  第四、外债余额。我国外债余额历年来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由此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要求我国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表3为1994-- 2003年我国外债情况表。

  第五、我国人民币还不是完全

  可兑换的货币。人民币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完全自由兑换是人民币的当然目标。而即使在现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仍有巨额的国际游资热炒人民币升值,因此实现自由兑换后,为抑制针对人民币的投机活动,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市场对人民币币值的信心,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第六、我国实行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保持汇率的稳定,防范外汇市场上的大规模投机,需要我国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

  第七,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缺乏灵敏的调节政策传导机制,无法提供较高的诱导性储备,因此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对国家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较高。落后的金融市场客观上要求我国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

  第八、著名华裔经济家钱颖一教授和IMF高级经济学家黄海洲教授 (2002)研究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几乎为1001事实表明,此观点似乎过于悲观但确有可信的成分。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防止中国陷入金融危机,不用担心经济危机的出现。

  第九、外汇储备过多对经济的最显著不利影响是推动通货膨胀。但从表4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基本处于温和水平,并且一度出现过通货紧缩,即使在外汇储备规模达4032.51亿美元的2003年,当年通涨率也只有1.2%。2004年虽然CPI一度高位运行,6--9月份与去年同比增长超过5%,但随着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以及今年的粮食丰收,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逐步减弱或者得到抑制。物价总水平趋于稳定,CPI出现回落,11月份的同比增长就已经下落到了2.8%。因此,高额外汇储备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基本处于控制之下,未对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造成大的影响。

  综合上述因素,而且在外汇储备规模较高且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一直在健康平稳运行,并保持着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因此总体看来,我国目前高企的外汇储备还是处于适度规模的范围内的。但问题在于1994年实行外汇管理

  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基本上是被动式形成的,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我国外汇储备很可能会增长到超出适度规模,造成更大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减缓我国外汇储备被动式高速增长的建议

  虽然我国目前高企的外汇储备规模仍在适度规模之内,但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被动式的,长此以往难免会增长到一个不合理的程度。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采取一定措施改变这一局面。

  第一、结售汇体制需要适当放宽。历史证明,1994年以来实施的结售汇体制,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增加了我国国际清偿力,提高了国际支付的能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借贷和支撑本币币值稳定方面的信用保证,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结售汇体制也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被动式高速增长,适当放宽结售汇体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而且在新形式下,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首先,结售汇制度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包含一部分民间外汇储备,同样占用着基础货币,增加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次结售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积累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最后,我国将走向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为寻找更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也需要适当放宽结售汇体制。

  第二、加强对战略性物资的采购。外汇增长太快就花掉一些,增加采购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海外的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加强我国战略性物资的储备,这无疑也是控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公开市场的容量,提高央行对冲性公开市场操作的效力,冲销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对此,李扬(2003)认为为了收回因购买外汇而增加发放的基础货币,我们的货币当局必须卖出些什么。但我们现在没什么东西可卖,货币当局没有足够的金融工具可供使用,没有有效的资产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他提出要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提高国债市场规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从币种结构看中国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70年代以前,外汇储备只有美元,但70年代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元化的储备货币币种,波动较大的浮动汇率制度,各国不同的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都加强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1、根据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合理搭配币种,在各种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化中保持外汇储备的币值稳定;2、适当地搭配币种和投资方式,以求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组合,保持外汇储备的赢利性;3、为方便国际经贸往来,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结构分布需要,应该是币种结构选择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较好的遵守了上述原则, 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曾有5%左右(李杨2003)。但2002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向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挑战,香港《明报》2004-年11月29日报道,在我国现有的S000多亿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国债券)大约至少占3000多亿(60%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元至少要贬值20%,最多可能贬值 40%。这意味着中国会损失600亿到 1200亿美元的外汇购买力。虽然实际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坏,但毫无疑问,我国外汇储备正因为美元的贬值而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外汇管理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余永定(2004)中国外汇储备2003年底为4033亿美元,其中持有的美国国债为1580.89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9.22。截至 2004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创下了 5145亿美元的新高,而174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比为33.9%,较2003年底下降了5.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减缓了购进美元资产的速度,降低了美元资产的比例,定程度上减少了可能的外汇损失。

  ㈧ 收集近十年(98-08)中国外汇储备量的数据资料,并分析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原因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5年底,中国大陆外汇储备余额再创新高,达81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假如将中心政府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进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外汇储备及相关统计

  年份

  外汇储备

  贸易总额

  贸易顺差

  利用外资1978

  2

  206

  -11

  1980

  -13

  381

  -19

  1985

  26

  696

  -149

  45

  1986

  21

  739

  -120

  73

  1987

  29

  827

  -38

  85

  1988

  34

  1028

  -78

  102

  1989

  56

  1117

  -66

  101

  1990

  111

  1154

  87

  103

  1991

  217

  1357

  81

  116

  1992

  194

  1655

  44

  192

  1993

  212

  1957

  -122

  390

  1994

  516

  2366

  54

  432

  1995

  736

  2809

  167

  481

  1996

  1050

  2899

  122

  548

  1997

  1399

  3252

  404

  644

  1998

  1450

  3240

  435

  586

  1999

  1547

  3606

  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注:表中数据分别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治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历程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收付的基础。它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贸易顺差;二是资本净流入。因此,外汇储备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易活力与吸引力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该国对外借债与还债信用能力的强弱。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外汇储备越多,一方面标志着该国对外出口竞争能力越强;另一方面则表明该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且外资争相进入。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外汇储备规模也随之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纵观改革开放25年来的历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零储备”时期

  20世纪整个80年代,作为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头十年,它却仍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约束之内。当然,在这一阶段,中国也正处在对外开放的“试验”阶段。当时,中国人还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国。因此,薄弱的“底子”再加上谨慎的“试验”,我们仍然固守着计划经济下“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法则,尚无力跨越“雷池”。

  1978——1989年的12年间,仅有1982年和1983年这两年存在少量贸易顺差,其他10个年份均为贸易赤字。但无论是顺差抑或是赤字,从规模上看均很小,只有1985年和1988年这两个年份的贸易赤字突破了100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只有区区几百亿美元。

  同样,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对外开放与引进外资的力度也不算大,规模较小。20世纪80年代,除1988年和1989年外,我国各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只有几十亿美元。1978——1989年这12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额仅为580亿美元,尚不及1997年一年的额度。

  正是由于外贸进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不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汇储备也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1978——1989年的12年间,除1989年为56亿美元外,其余各年的外汇储备余额均未超过50亿美元。

  实际上,当一国对外开放有限,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时,该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及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不大。但总体来讲,当时的中国不仅经济贫穷,资金短缺,尤其是外汇资金短缺,而且国内物资供给奇缺,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因此,当时的外贸出口能力较弱,外资流入也相对较少。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百亿储备时期

  经过了80年代的谨慎探索与经验总结后,90年代的中国开始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并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新时代。应该说,1990——199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转轨时期或过渡时期,也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阶段,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进一步熟悉了世界。在这一阶段,尽管出现了1993——1995年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得力、有效,最终却是有惊无险,中国经济改革顺利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1990——199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000亿美元增长到接近3000亿美元。从商品进出口差额来看,一改过去十余年的贸易赤字状况,6年中共有5年出现了贸易顺差,除1995年顺差167亿美元外,尽管其余各年顺差规模不足百亿美元,但它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重大信号。

  在这一期间,我国开始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尤其是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融资的渠道和空间,中国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实际利用外资年度总额从100亿美元增至接近500亿美元,而且其中90%以上的引入外资都是“直接投资”性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引入外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正是基于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形势的明显好转,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从10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7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而稳定的增长,标志着我国外汇储备正在走出“短缺”的时代,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成为我们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第三阶段:千亿储备时期

  1996年底,中国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并顺利进入“低物价、高增长”的通道。1997年上半年,国家抽样调查的所有“主要商品”均出现了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据此判定,困扰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短缺经济”终于宣告结束,买方市场新时代已然到来。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97年,中国经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考验,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贸易顺差则呈跳跃式增长,并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这再次表明了中国经济已然步入良性循环新时期,并具有了较强的抵御外来风险和抗干扰能力。1998年在贸易总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我国继续保有了第二个4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随后的6年中,虽然我国贸易顺差每年一直保持在200——300多亿美元之间,但其间我国贸易总规模则在不断地放大:2000年突破4000亿美元;2001年突破5000亿美元;2002年更是突破6000亿美元;2003年又突破8000亿美元;2004年则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然而,2005年,不但贸易总额接近14000亿美元,而且贸易顺差第一次奇迹般地跨越了1000亿美元的“绝对”大关。这又是一个质的新飞跃。

  与此同时,我国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方面,1997年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达644亿美元。在之后的8年中,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一直保持在500——600多亿美元之间,这是一组让世界为之赞叹的数据。500——600亿美元的稳定规模,一方面表明中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优良;另一方面则表明中国引入外资不再是“饥不择食”,当然,也不再是“多多益善”。

  1996年底,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标志着企业和居民有了更多持有外汇存款的机会。这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7年则进一步增至1400亿美元四周。2001年再次突破2000亿美元;2003年更是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跨越6000亿美元;2005年又大步跨越了8000亿美元。若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定能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并会远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这样庞大的规模、如此高速增长,是好是坏

  二、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在经济国际化环境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汇储备都是必不可少而至关重要的。一般地,外汇储备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或作用:

  第一,外汇储备可以抵补贸易赤字,并保持一国必要的、正常的进口能力。

  第二,保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借债与偿债的信用担保与物质保证。

  第三,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干预本国外汇市场、调节本币汇率的有力武器。

  第四,在国家经济动荡或是遇上战争灾难时,外汇储备将是一国最后的战略储备。

  因此,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多大为好,或者说,它的适度规模应该是多大,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不是简单地看一个数据就能了事的。

  事实上,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比方,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它们不需要太多的外汇储备,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本身具有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因此,它们保有的外汇储备相对较少。如美国和欧盟区各自保有的外汇储备不过几百亿美元。但也有例外的。例如,日元是最主要的三种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然而,日本目前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这又是何故呢?我想,不完全的理由至少包括:日本不仅国小、资源短缺,而且民族危机感重、不自信,当然,也许还有其他动机。

  此外,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上,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开放国家与非开放国家、大国与小国,在评判标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960年美国教授特里芬提出:一国国际储备对年进口额的比率以40%为宜。20%为底限,低于30%便要补充。这一观点后为许多西方国家所接受,它们主张,一个国家外汇储备一般应能满足3——4个月进口付汇。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又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外汇储备不能低于短期外债的规模,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更强调,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应该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这显然强调了“充足”的外汇储备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各国实际国情的不同,在国际上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当然,从量上讲,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因为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外汇储备资产必须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确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发挥。然而,足够的流动性往往是要以较低的盈利性要求为代价的。其二,由于汇率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外汇储备资产极易遭受汇率风险而导致无形的账面损失。因此,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它应该有一个度:安全够用但不浪费。

  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中的、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应该是多大?我想,这是一个不便妄加揣测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考虑和分析。

  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经济大国,它需要更大的外汇储备为之保驾护航。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1982年,中国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1986年GDP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1995年GDP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2002年GDP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我国GDP接近16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经济布满活力的标志。但从人均GDP水平来看,按照2004年普查数据统计,我国GDP位于全球第6位,但人均GDP却处于全球第107位,居倒数水平。

  不容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与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会拥有一个长足发展的巨大空间。然而,这一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可能会碰到不少令我们无法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搞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后盾。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太小气。

  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机制,无形之中“夸大”了外汇储备规模。

  人民币虽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资本项目在我国仍被严格管制,这就意味着中国公民尚不能将本币金融资产自由地“交易”为外币金融资产。从投资角度讲,我国居民只能投资国内市场的本币金融资产,而不能自由投资国外金融资产。因此,我国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外汇资产相对较少,除涉外企业外,大量的外汇资产只能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进而成为外汇储备资产。因此,资本严格管制下的“倒逼”机制,无形的夸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总规模。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5年第4季度末,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仅为1615.70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与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大体各占一半。即便加上外汇储备,我国外汇资产也不足1万亿美元,而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却高达28.72万亿人民币,其中,我国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已达14.11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外币化程度相当低下。即便算上外汇储备,我国整个金融资产的外币化程度也仍不高。

  每年五六百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再次“夸大”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外汇储备的初始来源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常项目;二是来自金融项目。一般地,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是实质性的、较为真实,它往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它是外汇储备最扎实的经济基础;而外资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非稳定性,因此,对应较大流量的外资流入,应有相当规模的外汇储备应对。

  1996——2004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力尽管是来自“双顺差”,即贸易项目顺差和金融项目顺差,但每年的外资净流入总额却一直保持在500——600亿美元,而贸易顺差则小于它,一般各年仅为200——400亿美元。也就是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中有相当部分主要来自外资净流入,因此,如此“虚高”的外汇储备,并不能支撑外汇储备“过多”的结论。

  世界仍不太平、祖国尚未统一,这也需要一个庞大的外汇储备作后盾。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它必需满足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的足够需要。从世界格局来看,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中日关系在坎坷中停滞不前,台独分子还在不断滋事,民族极端主义与恐怖势力仍然猖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并作好必要的战略预备,包括外汇储备战略。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是结构风险,而非总量风险

  三、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及其风险分析

  外汇储备结构也即外汇储备资产的分布结构。其中,最主要的外汇储备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币种结构;二是期限结构。这也是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最大风险所在。

  从币种结构来看,假如外汇储备资产过于单一地集中在某种“弱币”上,则必然会导致过大的汇率风险,但“弱币”贴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利息收益。当然,实际收益是正还是负,则需要具体分析。

  从期限结构来看,则主要是考虑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要求。由于外汇储备是用于日常之需及不测之用,因此,外汇储备资产分布的期限结构必须首先满足流动性需求,然后才是在兼顾安全性的基础上满足盈利性的需要。

  外汇储备存放地及存放结构一直是各国坚守的顶级机密。但从官方相关信息的大致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的风险分析:

  风险之一:人民币在金融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我们被迫将绝大部分的外汇资产高度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变成了外汇储备性质。

  可以设想,在本币可完全自由兑换的国家,居民均可自由用汇对外进出口或是对外直接投资,或作证券投资,本币与外币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或交易,从而本国公民就能自由地持有本国或外国的金融资产。假如是这样,该国公民的金融资产就会多样化地分散在外币化的金融资产上,也就不会过于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成为外汇储备。

  相反,由于人民币目前只能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而在金融项目下尚不可自由兑换,因此,公民只能通过货物及服务贸易,还有经常性转移收付来获得外汇,并持有外汇存款。除此之外,公民不能通过“投资”性质的金融交易来将本币金融资产转换为外币金融资产。于是,公民的金融资产大多只能是本币资产,而不能化作外汇资产。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名义上“过大”的真实原因之一。

  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尽早地实现人民币在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来分流或释放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或风险,让居民能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将他们的资产合理而分散地摆布在所有本外币金融资产上。这便是“藏汇于民”的道理。同时,这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从而有效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政府干预汇市的成本与风险。

  风险之二:庞大的外汇储备过度集中于美元资产,这或许是被迫或不得已,但它绝对有害于汇率风险的规避。

  美国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一直占据60%以上的比例。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不断放大,我国的“贸易美元”及“贸易顺差美元”不断增大;同时,90年代中期以来,为抑制人民币对美元持续的升值压力,在以美元作为干预货币的汇率调控机制下,我国官方不断吸入美元——增大美元储备。如此一来,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例定会上升,因此,有人估计目前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也许超过了80%的比例。

  无论是何种理由,“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显然是危险的。从长期趋势观察,美元的确属“弱币”范畴。从美元兑日元汇率来看,美元是长期贬值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兑日元汇率为240左右,但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价最低曾跌至80四周。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来看,美元也正在呈贬值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7左右,如今已跌至8.0四周,美元应还有下跌空间。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单一,且过度集中于“弱币”——美元。假设美元长期贬值,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账面损失,其结果必将使我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假如为了改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则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另一方面,假如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则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而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又会拉动本币升值;反过来,为了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假如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极为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如此看来,减持美元及美元资产迫在眉睫。美元减持后,我们应当避免重蹈覆辙,在增持欧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的同时,甚至还可以增持黄金储备或石油战略储备等。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渐渐的过程。这个过程虽不能急,但必须行动起来。

  风险之三: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存放地及投资期结构过于集中,可能会存在政治风险与信用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但高度集中于美元,而且美元资产又主要集中在美国。从投资品种和投资期限来看,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既有相当部分存入了美国商业银行,也有较大部分购买了美国各类债券,包括美国国库券、美国财政部中长期债券、联邦政府机构债券以及美国公司债券等,此外,应该还包括少量境外美元资产。

  美国一向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以及敏感的台海问题,美国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交往的距离,并将台湾问题视作与中国谈判的筹码,时不时为难中国。在这一点上,我们尤其要提高警惕,尽可能规避外汇储备存放地的政治风险。

  当然,在投资期限结构上,我们也要尽可能分散风险。一般地,外汇储备资产分布结构应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比方,在国际环境动荡时期,外汇储备应多置放于银行存款及变现程度高的短期证券上;在和平稳定时期,外汇储备可以多一些放置于中长期品种上。

  中新网11月17日电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报告称,近三十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都迈上新的台阶。1979年我国FDI总量只有8万美元,1980年为0.57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60倍;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07.15亿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2007年我国的FDI达到了835.2亿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7754.2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6位,占发展中国家总额的16.7%。

  报告称,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来源于联合国数据库),只相当于当时世界第1位德国的3.7%;1990年,增加到286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世界第1位中国台湾省的39.5%;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6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当于当时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122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1979-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共增加15267亿美元,年均增加526亿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亿美元,年均增加1947亿美元。

  央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8088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124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和。

  从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来看,排在第57位的是越南,其GDP是712亿美元,排在末位即第180位的是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其GDP是8700万美元。如果将从第57位的越南一直到第180位的基里巴斯这124个国家的GDP加起来,总和是17597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这124个国家GDP的总和。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3、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 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 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楼主,我也不是很懂这个,分数并不重要,希望能有所帮助

  祝一切顺利!

  ㈨ 中国外汇储备专题

  1、我国现阶段外汇储备是否过多?

  这个问题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有学者从人均外汇储备的角度出发,发现我国外汇储备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提出目前水平不多

  也有的学者从数量论出发,认为外汇储备应当满足三个月进口总额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

  还有一些学者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2、我国外汇储备与经济过热之间的关系?

  外汇储备对经济过热产生影响是通过我国“强制结汇制度”产生的

  目前,我国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贷款水平屡创新高、物价上涨明显。这些情况部分的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那么流动性过剩又来源于那里??

  原因是多方面的,由银行的货币创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外汇的持续增长——

  增长的外汇收入必须买给央行,央行就必须发行人民币进行支付。这样随着外汇的增加,新发行的人民币不断增加,这就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

  3、如何调节外汇储备?

  首先,改变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靠拢

  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其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变外需为内需,变出口加工型产业结构为均衡的产业结构

  最后、税收调节——减少出口补贴的范围和水平

  ㈩ 最新的外汇储备总额是多少

  最新的是2011年3月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国家外汇储备是30446.74 亿美元

  黄金储备3389 万盎司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guqihui88.com/post/4783.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